学者马海珍在《袁世凯的时代困境》中记述:“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新军发挥实力,先后参加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等十余省市的独立起义……在独立的各省中,许多新军将领出任各省都督。”这些“都督”
A.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
B.推动了革命后全国政治秩序的稳定
C.埋下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隐患
D.提供了袁世凯掌权可以利用的势力
图一和图二是清代不同时期皇帝接见外国使者图,从图一到图二外交礼仪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
A. 对外国的主动迎合 B. 传统习俗受到影响
C.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D. 中西文明差异明显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据此可知
A. 这一现象出现在十九世纪中期 B. 如果外国人寻畔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 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面开放 D. 清地方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这样评价的根本原因是马
A. 太平天国运动既没有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对反封建主义
B. 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无本质的区别
C. 当时中国社会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D. “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英)约翰•汤姆逊曾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该“敌对”行为发生在
A. 鸦片战争中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 甲午中日战争中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1902年,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该学者强调( )
A. 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
B. 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
C. 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
D. 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