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

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说明“大一统”民族心理对实现国家统一和避免长期分裂局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强调文化心理的认同作用不符,D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意时间特征不符。所以答案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 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 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C. 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 体现出古罗马法追求公平公正

 

查看答案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 打击了贵族势力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开启了官僚政治

D. 缓和了社会矛盾

 

查看答案

“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 直谏臣民的减少

B. 专制统治的加强

C. 交通工具的发展

D. 工艺美术的进步

 

查看答案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 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四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累牍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在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地说:“这简直是法西斯!”

——引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为了应对“历史悲剧”,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并分析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改革能够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