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
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土归流是中国明清两朝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以下为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相关材料。
材料一 “土司虽依例输粮,其实占据私享者不止十数倍,而且毒派夷人,肆顽梗故。欲靖地方,须先安苗猓(对少数民族的泛称);欲安苗猓,须先制土司;欲制土司,须先令贫弱。臣方思设法鼓舞,济以威严,俾各土司自报田亩按则升增”。
材料二 “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必不可不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有可不改而不得已竟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以上两则材料来自(清)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材料三 为更好地进行改土归流,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
(1)根据材料,分析清代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中期以来,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
试以“大国的兴衰”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文提纲。(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宋代
学 者 | 主 要 观 点 |
钱 穆(中国) | 贫弱的新中央: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 |
马克垚(中国) | 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生产力更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国外学者都认为中国在宋代已接近现代化,只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
宫崎市定(日本)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
埃狄纳•巴拉兹(法国) |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
孙隆基(美国) | 在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及国际化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五百年。 |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 | 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生产了爆炸性的影响。 |
材料反映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宋代历史地位的多种观点,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补充相关史实加以论证并说明所依据的观点或史学理论。(要求:史实和史学理论与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必须正确,论述充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王朝的灭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秦王朝建立后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役、兵役极度的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其兴也暴,其亡也暴。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完成。正像贾谊概括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这一作用显然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晓菊《何谓历史学》
根据材料表述,概括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并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合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