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生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首要解决理财的主要目的和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

(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材料三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1)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 举措:免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2)问题:政府垄断商品买卖;地方官强制借贷,盘剥农民;青苗法利息偏高。 (3)角度:心理学(人性、人品); 理由:个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理财的主要目的主要突出在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问题。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主要强调免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具体的农业方面的措施即可。 (2)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市易法”使政府垄断商品买卖,青苗法本来是想解决农民的困难但由于利息偏高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3)“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等字眼说明材料三是从人格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则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王安石的执迷不悟”等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会危机期间,民众的心理与情绪对能否稳定局势至关重要,政治家也把安抚民众作为扭转危机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经济危机引发的暴跌,胡佛的第一反应是把它当作一种心理现象。他选择了“大萧条”这个词,因为它听起来没有“恐慌”或“危机”那么可怕。1929年12月,他宣布“情况基本好转”。三个月后,他说最坏的状况会在60天后结束。1930冬5月底,他预计经济会在秋季恢复正常,然而市场在6月全面崩溃,他却告诉为公共项目请愿的代表们:“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叙事史》

材料二3月12日星期日夜间,罗斯福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发表“炉边谈话”,在谈话中他用热情感人的声调向他们保证,现在把积蓄送回银行是安全的,估计至少有6000万人在收音机旁收听了他的谈话。效果果然不错,次日上午在12个设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城市,当银行开门时人们不是来提款而是来存款,表明公众情绪已发生急剧的转变。正如艾格尼丝·迈耶所指出的:“人民相信这个政府,恰如他们过去不相信它一样;这就是整个形势的奥妙之处。”……在罗斯福在任期间,这样的“谈话”不下35次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令美国民众情绪“恐慌”的因素。造成这场恐慌的根源是什么?胡佛认为1930年5月底“‘大萧条’已经结束了”是否符合事实?为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及其目的。从结果来看,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胡佛讲话和罗斯福“炉边谈话”产生不同效果的政策原因,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正是在北部,伟大的全球贸易公司和银行崛起,通货膨胀由南向北——受新的金银资源的刺激、受新的信贷形式及其扩展刺激。受人口增长创造的需求的刺激,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摘编自(美)F·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红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三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他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具体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4)结合以上材料,概括近现代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年份

家数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

1919—1923

65

17627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查看答案

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内容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B. “经济复苏”局面的出现

C.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

D. “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

 

查看答案

英国《每日电讯报》 12月18日报道:“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下列有关这份报道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9年

B. “令人意外的行动”指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根本原因

D. “本身问题”主要是指美国的经济“滞胀”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