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观察下面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有人...

观察下面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有人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继续沉沦;也有人说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真正觉醒。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造成材料一中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一种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1)图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 (2)图1: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者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于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对华战争蓄谋已久。图2:中国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同意第一种。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①割台湾,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巨额赔款,加强国家财政负担,也加剧人民负担。 ③开工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意第二种。中国各阶层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机。 ①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 ②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③中国知识分子:学西方,反封建,进行政治制度探索。 【解析】(1)由图1“1895年4月日本马关”可知,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由图2“1945年9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可知,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向中国递交投降书的场景。 (2)图1:据所学知,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是,分别从中国、日本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概括总结,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任意选取一种观点即可,同意第一种观点,可从分析《马关条约》条款的危害来进行说明;同意第二种观点,可从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角度分析,分别从清政府、农民阶级、中国知识分子方面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机的史实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

材料三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时期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的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

A. 北伐战争的推动

B. 南昌起义的爆发

C.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查看答案

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 “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C. “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D. “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

 

查看答案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查看答案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