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该思想
A. 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B. 和洋务派思想一致
C. 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
D.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
A. 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 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 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 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
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鸦片战争后,“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顾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也。”由此可见
A. 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破坏
B. 传统土布与洋纱各具特色和优势
C. 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D. 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A. 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 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C. 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 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