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劳伦斯·萨默斯曾说,300年以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等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说明在作者看来
A. 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
B.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 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
1995年运行了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结束了其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使命,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这反映了
A. 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
B. 国际格局多极化的需要
C. 多边贸易秩序的强化
D.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深化
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
A. 国家利益的竞争
B. 国际霸权的争夺
C. 主导力量的转移
D. 不同制度的选择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 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 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据此可知,列宁认为
A.俄国参加“一战”引发了“二月革命”
B.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C.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D. “一战”前夕的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
“启蒙学派的哲学家曾经哀叹中世纪是理智的谬误时代,而他们却怀着尊敬甚至留恋的心情去看待以往的年代,从中找到一种富有魅力而又丰富多彩的东西,或者是寻觅到在当代已经看不到的一种灵魂深处的东西。”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A. 浪漫主义者
B. 批判现实主义者
C. 现代主义
D. 革命现实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