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通商之后的上海,随着商业的发展以及外地人的大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通商之后的上海,随着商业的发展以及外地人的大量流入,出现了人争经商、群趋从商的风尚。虽然正统观念中商为“四民之末”,素有“轻商”的传统。但是这时期来上海的人民,由于商业机会的增多和有利可图,无论士庶农工,皆群趋而从商,四民皆向商业性行业流动,导致商业兴盛。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人办的各种商号店铺大量出现,此地绝大多数居民都是靠商业为生的。由于社会流动造成的个人独立交往取代亲缘关系而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轴,使原有的“诚信”等人际交往准则的道德约束丧失了效力,同时在伦理传统中又缺乏作为独立社会人的个人伦理,因此人际交往中出现了没有道德约束,不择手段以谋私利的欺诈奸伪之风盛行的局面。这一时期的上海居民中,还出现了无论贫富皆争趋奢华,生活靡费的风尚。

材料二 开放之后的日本长崎,在世袭等级身份制度的制约之下,日本士农工商四民的正统身份观念是有制度保证的,特别是食俸的武士与庶民之间的界限很分明,不能随意流动人们因此也形成了对本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商业化的发展及西方文明的接触,在长崎并没有发生如上海那样四民集中流向商业的择业风尚,这里的变化最初是在武士、商人和手工业者各职业内部发生的。其职业的变化是先从各职业的内部开始,由职业的分化而后引起职业结构的变化,如武士身分发生职业分化,出现了军人、科学者包括医生、外语专门家等新职业。

长崎作为以商业著称、商人云集之地,虽然也有些如“长于交际巧于辞令”等商业性的交往习惯,但由于商人均为世家,一般都保持着基本的商业道德,并未因商业的发展而出现明显的道德衰坏。这一时期的长崎,没有出现这种全民奢华的风气。虽然由于商业的发达,这里居民的生活消费比其他地方显得奢侈一些,但到这一时期,民间却出现了抑制奢侈消费,提倡节俭生活的风气。

——以上材料均据李长莉《中日民间伦理与近代化之比较一对19世纪中叶上海和长崎社会风尚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的上海和长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1)变化:上海四民趋商,经商风尚浓厚;社会道德风尚损坏;社会生活奢靡;商业发展。长崎社会道德未明显滑坡;商业道德延续;商业发展;未形成全民趋商风尚;职业分化局限内部,具有稳定性;社会生活节俭,非奢华。历史背景:上海,上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地人的大量流入;商业的发展,四民向商业的流动;日本,社会职业结构的稳定性继承;各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长崎的开放;商业的发展。 影响:上海,促进了新商业的发展,使商业成为传统社会接纳西方文明的突破口,对近代化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同时,也导致商业的畸形发展,人才过于向商业集中,而其他关的行业受到影响;大量行业外人员加入,使原有的商人职业伦理传统被削弱,导致投机性商业动泛滥,不利于近代商业的健康发展。长崎,促进商业发展;有利于与西方文明的接触;商业道德的延续,保证了商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解析】(1)上海的变化:从材料中的“出现了人争经商、群趋从商的风尚”,得出四民趋商,经商风尚浓厚;从“四民皆向商业性行业流动,导致商业兴盛”,得出商业发展;从“人际交往中出现了没有道德约束,不择手段以谋私利的欺诈奸伪之风盛行的局面”,得出社会道德风尚损坏;从“出现了无论贫富皆争趋奢华,生活靡费的风尚”,得出社会生活奢靡。上海变化的背景:结合材料和近代中国、上海的背景分析,可以得出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地人的大量流入;商业的发展,四民向商业的流动。 长崎的变化:从“不能随意流动人们因此也形成了对本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得出社会道德未明显滑坡、商业道德延续;从“在长崎并没有发生如上海那样四民集中流向商业的择业风尚”,可以得出未形成全民趋商风尚;从“其职业的变化是先从各职业的内部开始”, 可以得出职业分化局限内部,具有稳定性;从“没有出现这种全民奢华的风气……到这一时期,民间却出现了抑制奢侈消费,提倡节俭生活的风气”,可以得出社会生活节俭、非奢华。长崎变化的原因:从“不能随意流动人们因此也形成了对本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长崎并没有发生如上海那样四民集中流向商业的择业风尚”,可以得出社会职业结构的稳定性继承、各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结合近代日本和长崎的背景,得出长崎的开放、商业的发展。 (2)上海的影响:因为近代上海的变化是两极分化的,经济有所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但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损坏,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评价。 长崎的影响:近代长崎经济发展良好,没有十分明显的弊端,评价主要以积极影响为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奴隶制国家,还是封建制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瞭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伯伦知理和波伦哈克的国家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一一摘编自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方风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物,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个甲骨文(残,全文应为28字),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与对应的四位风神。这篇甲骨文约出自公元前1200年,是典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00-1189年)豳组卜辞。四个方向的风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他们是殷朝人发明的独立标准四季体系,是确定日历与闰月的重要依据。这表示在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了。

在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这标志着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致。24节气是相间的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的总称。太初历首次确定以中气所在决定月的名称,如雨水所在月为一月,春分所在月为二月……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等等。而无中气的月无名称,只能称为前一个月的闰月,这一原则称无中气置闰。它合理地调整了年和月的关系,使季节与月份大体稳定,从太初历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

从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开始计算,它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达到的位置。

而现代的“二十四节气”则是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

2016年11月30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节气”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因素。

(3)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历程,说明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

 

查看答案

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官员约翰在国会作证时曾说过,“中东地区的恐怖组织和个人早已学会使用互联网这一高效、低廉、易于隐藏的新兴工具进行与恐怖主义有关的活动,其中包括筹集资金、招募恐怖分子及技术人员。”这一情况反映出

A.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存在着利与弊

B. 恐怖组织的恐怖活动都与现代科技有关

C. 现代科学技术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新根源

D. 美国中央情报局高度重视反对恐怖主义

 

查看答案

许倬云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说:“在过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发展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C.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方向发展    D. 世界贸易组织发挥的作用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60年德国漫画家所绘的《戴高乐的欧洲之路》。作者意在说明

A. 法德和解奠定了欧洲联合基础

B. 法国主导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C. 法国借欧洲联合提高大国地位

D. 法国催生了欧洲新联盟的建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