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 中书门下 B. 通判 C. 枢密院 D. 三司使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
A. 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 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限制、监督了皇权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了
A. 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
B. 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
C. 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D.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下列对科举制“上升”和“下降”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央加强了对选官的控制
B. 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C. 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
D. 平衡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