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A. 所任官职名

B. 所在地方的地名

C. 母亲的族姓

D. 因功得到的封地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根据引文意思分析,秦国有卫商,被分封于商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规定功臣、先朝后代、王室子弟有接受分封的可能。商鞅由于在秦国的变法的功劳,被分封于商地。故答案选D。其它三项说法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者黄中业指出,“分封”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封建亲戚,以屏宗周”。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 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

B. 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C. 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

D. 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很早的时期起,血缘亲族关系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公元前六世纪,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会中的血缘亲族组织。

——摘编自《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材料二 从秦朝建立到五代十国时期,宗族在封建国家的建立中不断被分解、变异。秦朝仍实行“家天下”的政治统治,血缘亲疏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汉文景期间,地方宗族开始利用宗族关系建立自治共同体,并逐渐发展为影响中央集权的强大集团。汉武帝时,“徒强宗大族,不得族居”。东汉时,宗族以士族门阀形式持续到了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宗法受到毁灭性打击,但因其顽强生命力,并未完全排除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由宋代到清代,宗法逐渐内化为主体政治结构的潜在因素,一改以往的责族存在模式,将自身形态深入到民间基层,形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组织群体,既维护了宗族的长治久安,也稳定了国家政治体制。                           

 ——摘编自王露《中国古代宗族与臣民意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血缘亲族组织削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血缘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角度,分析血亲组织变化对古代中国和雅典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2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第同姓其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锥(chou),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王之失策,封建王候,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王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可从必要性、实施过程、结果任一角度作答)

 

查看答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民使自己成为一切的主人,用命令、用人民当权的陪审法庭来处理任何事情,甚至议事会所审判的案件也落到了人民手里”。这里亚里士多德指出了雅典民主制的(   )

A. 法律至上原则    B. 人民主权原则

C. 轮番而治原则    D. 民主集中原则

 

查看答案

在雅典,富裕公民必须履行广泛的公益捐献义务,如捐献战争装备、祭祀物品和节日活动经费等,同时又要将其财富的一部分拿出来.供公民中的贫穷阶层分享。这反映了雅典城邦

A. 财产等级制度很难实行

B. 贵族特权受到严重打击

C. 财富不均问题得以解决

D. 公民集体意识比较浓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