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 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 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 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材料二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2)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 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 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应该是
A.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B.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 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D.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 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下列对两者共同之处的认识最正确的是
A. 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 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 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 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
A. 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 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C. 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需要
D. 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