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是商周时代的人物,请判断哪位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是商周时代的人物,请判断哪位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 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 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力低下

D. 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德才兼备

 

D 【解析】试题分析: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分封对象主要有三类:宗族子弟、功臣、前代贵族。A项中的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属于前代贵族。B项中的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立下功劳,属于功臣。C项中的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属于宗族子弟。他们都在分封之列。D项中的丁不属于分封对象中的任何一类,所以被分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故选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另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三  “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虽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的各种文化思想中能脱颖而出,“扎根于中国社会”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

 

查看答案

《世界美术史》一书介绍某画派时写到:“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不少法则被他们推倒,内容和主题不再重要,关注点转到纯粹的视觉感受上。对他们来说,风景之美不在于名山大川,而在于阳光照射下普通场景的色彩变幻。”这一画派是(  )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关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力图真实地再现现实社会生活

B.刻意表达对理想的不同憧憬和追求

C.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D.热衷于塑造正面人物形象和英雄人物

 

查看答案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

A. 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    B. 科学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

C. 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D. 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成为历史必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