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从题干中可以得知是三元里抗英的事迹, 因此结合材料能够归纳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精神。而敢于造反与题干精神不符,排除③。 故①②④正确,本题选择C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 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查看答案

某部历史著作中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一人咨询较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 宋代三司制

B. 唐代三省六部制

C. 明代内阁制

D. 清代设军机处

 

查看答案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是商周时代的人物,请判断哪位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 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 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力低下

D. 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德才兼备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另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三  “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虽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的各种文化思想中能脱颖而出,“扎根于中国社会”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