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妹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
A. 反对专制统治
B. 主张男女平等
C. 彻底批判儒学
D. 赞同女子参政
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 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
A. 消灭人的欲望
B. 维护社会稳定
C. 满足物质需求
D. 调节社会纷争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 罗马法具备了严格的法律强制性
B. 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C. 罗马的扩张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D. 法官滥用权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 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B. 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 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
D. 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在古罗马的刑法领域,被告的秩序性尊严(身份等级)是量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享有秩序性尊严者一般承担较轻的刑罚;而如果受害者的秩序性尊严越高,则施害者的罪行越严重。由此可知
A. 罗马法是为了保护贵族利益而制定
B. 罗马刑法受到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C. 罗马刑法尚未确立罪刑相适应原则
D. 罗马法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