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材料描绘的是
A. 汉都长安
B. 隋朝洛阳
C. 唐都长安
D. 宋都东京
下列文献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材料中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修水利应始于
A. 夏商时期
B. 战国、秦汉时期
C. 随、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七夕乞巧》诗云:“……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七孔针或九孔针为巧)与这一风俗密切相关的认识是
A.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B. 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C.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D.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属于近代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
(2)材料二的观点属于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 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 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