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时产生了分歧。有位同学上网查到...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时产生了分歧。有位同学上网查到了朱熹的一段言论:“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据此分析,该同学最想得出的结论是(  )

A. “灭人欲”就是消灭人的一切欲望

B. “灭人欲”就是消灭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C. “灭人欲”就是消灭人的正当欲望

D. “灭人欲”的有效方法就是“致良知”

 

B 【解析】材料中学生是借用正常饮食生活来批判朱熹“灭人欲”,违反了正常的社会规范,故B项正确;A和C都是对朱熹思想的误解;D是王阳明思想主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A. 反对君主制

B. 主张民主

C. 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D. 维护君主权威

 

查看答案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 维护周礼

B. 实行仁政

C. 强调教化

D. 为政以德

 

查看答案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查看答案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分别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3)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格局总的趋势是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根源是什么?

(2)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

(3)上述材料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表现是什么?指出变化的原因及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