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扬州繁...

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1)背景:盐业历史悠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2)活动:注重城市建设,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扬州文化底蕴。 (3)原因: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具体活动和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均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总结得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 (1)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3)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分析得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比较项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简明宋史》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桑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查看答案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 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查看答案

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B.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曾出现过江西人口大量移入两湖地区的“江西填湖广”移民浪潮。有“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之说。下列关于这次移民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源于经济发达地区对后进地区的引力 B.明清时期两湖地区商业盛行商帮外出

C.推动“湖广熟,天下足”局面的形成 D.古代人口迁移完全源自政治因素推动

 

查看答案

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费,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找事尚属可行。”这表明他

A. 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 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C. 宜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

D. 警惕奢华之风危及统治秩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