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摘编自1923年《蒋介石日记》 9月22日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

下表摘编自1923年《蒋介石日记》

9月22日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0月4日

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l0月13日

晚,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8日

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由此可见蒋介石

A. 怀疑三民主义

B. 寻找国共合作理论

C.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 关注社会主义思潮

 

D 【解析】题干中的表格里,蒋介石看的书里几乎每天都有《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等相关信息的,这说明蒋介石当时对社会主义是比较关注的,故选D;题干没有对三民主义的信息,故排除A;这是国共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故B也不符合题意;C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A. 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在1910年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初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A. 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 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C. 有识之士追求民主进步

D.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查看答案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B.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查看答案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却认为用白话文书写的“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据此可知作者

A. 认为小说的文学价值最高

B. 前后观念矛盾,思想流质多变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继承

 

查看答案

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 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 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 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