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余免罪释放,此事得到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该案例体现了当时刑罚
A. 重礼轻罚 B. 严惩谋逆 C. 以礼入法 D. 仁爱宽恕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C. 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 法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儒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
A. “利出于地”、“名出于战”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 “非攻”、“尚贤”、“尚同” D. “兼相爱、交相利”
有人说它是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来欧洲最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有人说它的诞生必将对冷战后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它”指的是
A. 欧元 B. 世界贸易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上海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