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A. 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B. 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 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 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下图是清中期主要商业城市和互市点示意图。图中所示现象说明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自然经济渐趋解体
C.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D. 政治体制制约城市发展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 地点 | 描述 |
匡社 | 苏州 |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
复社 | 吴江 |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
岭南会馆 | 苏州 |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
讲学会 | 无锡 |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A. 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
B. 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 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
D. 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表明汉代法律
A. 人情大于法制
B. 以礼入法伦理关怀
C. 凸显皇权专制
D. 深受豪强地主影响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 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 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 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