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材料一、二、三、四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

(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①人物:林则徐;②贡献:虎门销烟(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主张:①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材料二: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③材料三:实行君主立宪;④材料四:变法图存。 (3)①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②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4)①意思:实行君主立宪制;②相同:“君民共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四则材料入手, (1)(4)问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来回答; (2)(3)问注意结合材料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救亡图存

C. 实践民主共和

D. 反对专制统治

 

查看答案

刘大白在民国七年的一首诗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坐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其创作背景是

A.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B. 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C. 李大钊等宣传社会主义

D. 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A. 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 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C. 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 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查看答案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 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 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C. 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D.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