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到20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涌现出风格各异的文学艺术流派。阅读材料:
材料一 法国文豪雨果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荡气回肠,富于激情,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他本人被誉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了解我的音乐,谁就能超越常人无法摆脱的痛苦。”
材料二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的概括一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观因素不断压倒、以至全部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材料三 “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1)材料一中的三位伟人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共同点?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列举一个代表作品。
(3)材料三的对白出自哪一部戏剧作品?属于哪一流派?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医院以济疾苦。”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所学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洪仁玕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二指出“物质改革”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对待东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的原因及其实践。
(4)材料四表明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阶段性特征。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 一位山东大学的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B. 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呆在校园里安静地读书
C. 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7月8日的高考
D. 大学扩大招生规模
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
1949年 | 1953年 | 1957年 | 1962年 |
33.1% | 14.9% | 9% | 6.8% |
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B. “左”倾错误的泛滥
C. 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 D. 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
有关中共的“双百”方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双百”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 改革开放后提出
C. 它是我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
D. 促进了我国文艺和科研事业的繁荣
“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其主要原因是( )
A. 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
B. “文革”后,出现以改革实践为主的文学作品
C. 邓小平提出“文艺属于人民”
D. 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