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其主要针对的是
A. 道教思想
B. 佛教思想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战国时期的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 阶级立场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社会性质差异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发挥市场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称赞的“他”指的是
A. 孔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称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那么他们最大的分歧是:
A. 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源
B. “天理”是不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C. 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D. 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