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 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 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 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 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
A. 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B. 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
C. 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D. 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
托克维尔说:“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这表明他主张
A. 尊重人民主权原则
B. 实行三权分立
C.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 进行地方分权
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 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 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
陈衡哲在《西洋史》中说:“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宇宙的发现,却是智识的加添和科学及地理上的种种发现,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材料意在强调
A. 智者运动的意义
B. 文艺复兴的意义
C. 宗教改革的意义
D. 启蒙运动的意义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这一时期东西方先哲的下列主张中,与中庸思想不具有相似之处的是
A. 孔子:“过犹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 亚里士多德:“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
C. 印度的释迦牟尼:“避免两种极端,即理性自觉”
D.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