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

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

A. 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 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C. 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

D. 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

 

B 【解析】:材料中“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一信息说明欧洲普通百姓都在谈论瓜分中国的事情,反映了在这场战争后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因此,我们知道这次战争应是甲午战争。“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可排除A;C说法不符合史实;“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出现的,可排除D;所以本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

A.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

B. 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

C. 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 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查看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淸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劳永逸。这反映出当时淸政府部分官员

A. 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

B. 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 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

D. 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

 

查看答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它指哪本著作

A. 《资政新篇》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南京条约》

D. 《天朝田亩制度》

 

查看答案

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梅森提出制订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法案》的动议,最后以10票反对、0票赞同的悬殊比例被否决。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

A. 民主力量比较薄弱

B. 首要任务是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C. 民众缺乏民主意识

D. 各州政府反对人民拥有权利

 

查看答案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

A. 扩大了国王权力

B. 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

C. 破坏光荣革命的果实

D. 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