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 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 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 否定了君主制度
C. 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D. 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A.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 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 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 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 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 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
A. 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B. 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C. 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D. 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