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举:选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 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下图幅,《瀛寰志略》有地下图幅。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A. 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
B. 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
C. 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
D. 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
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A. 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 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C. 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D. 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
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A. 清末新政重视教育
B. 新式教育已成主流
C. 官办学堂待遇更好
D. 新式学堂招生艰难
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退出历史舞台的客观原因是
A. 西方文明冲击暴露其不科学性
B. 没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阻力有所减弱
D. 启蒙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人普遍理性
有学者指出,道光年间(1820—1850年)的士大夫阶层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在那个时代,虽然也有少数人看亊较远、较淸,但是他们怕淸议的指摘,默而不言。这种现象
A. 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
B. 源自于政府的高压政策
C. 不利于中国近代化开启
D. 是对清政府的无声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