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
B. 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
C. 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
D.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 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C. 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D.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明中后期不断增长集市数说明
A.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 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 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宋朝规定:客户(租佃户)与下等户才可以请射(开垦)荒田,规定官吏不得租种官田,规定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规定品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规定不得由出举而买田。据此判断,材料可以证明宋朝
A. 推行土地“不抑兼并”
B. 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
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志》、《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及见解,各抒己见。这揭示出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 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B. 主要出现在近代知识界和出版界
C. 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D. 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