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人治”社会实质上是社会丧失对君权与权力群体的控制,政治权力没有受到制约与监督,...

“人治”社会实质上是社会丧失对君权与权力群体的控制,政治权力没有受到制约与监督,不受控的权力必然会乱法,“礼治”对此的实际解决是期待与依赖符合德治理想的圣王品格。下列最能体现这种“期待与依赖”的是

A.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B.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D.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C 【解析】根据天人感应学说,天和人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使天感应;天是有意志的、能够监督皇帝的作为,并能以祥瑞灾异进行奖惩,说明天人感应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因此,最能体现这种“期待与依赖”的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不能起到限制君权的作用,排除AB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 皇权至上

B. 君权神授

C. 天赋人权

D. 天人合一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与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 二者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

C.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D. 两种治理模式民众地位相同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编纂于清乾隆年间。丛书“每进一编,必经皇帝亲览”。乾隆崇尚经学。于是,编者把儒家经典列于首位,并对叛经乱道的异端思想进行抨击。编者所收录书籍都经过大量考证,辨别真伪。乾隆甚至亲自对文字、记载史事进行考证、鉴别。“自四库馆启之后,当朝大老,皆以考博为事”。对科学技术知识,乾降所知甚少。因此,丛书对一些重要的科技书藉如《天工开物》都未被收录。乾隆谕令增修《贰臣传》和反映明朝乱政的书籍,使“天下万世晓然明之所亡,与本朝之所以兴”。

——摘编自《论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编纂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四库全书》编纂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评乾隆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末年,“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流入豪家大姓。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县试行屯田制度。他将无主农田、新开垦的农田,分别交与士兵和流民耕种,都采取军事化管理的形式。民屯以农民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设官,中央由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郡县。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农民按比例分成。“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军屯的基本单位为营(60人),之上设度支都尉等职,由军队内部自行管理。《三国志·魏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

——摘编自萧云岭《曹魏屯田制略析》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屯田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曹操屯田制度实施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报刊(唐至晚清)的基本演变

唐代

“邸报”出现,内容为宫廷动态,手写而成,无须审查。

宋代

“印报”须审查通过方可发行。同时,民间刊发的“小报”盛行,内容丰富,受百姓欢迎,但政府对其严行禁止。

明代中叶

除“邸报”外,政府允许民办《京报》发行,内容基本为官方文书。报纸主要由手写而成,印刷为辅。

1835年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发行第一份中文报刊,宣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1874年

第一份由国人主办的中文报刊《汇报》发行,采用西方机器印刷设备。

1896年

《时务报》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曾发表《变法通议》一文.

1905-1911年

革命派报纸纷纷出现,如《民呼日报》,因鼓吹革命,3个月即被查封。

 

 

——摘编自《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社会转型》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