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这是因为
A. 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B. 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
C. 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 D. 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
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A. 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
B. 首创了“战时经济体制”
C. 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
D.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实业部电令各省从速设立实业司,以为各省实业管理机关。并指出,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护,未成者当事先筹划”。这反映出
A. “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 B. 实业有利近代经济转型
C. 民族工业将成为主流经济 D. 当时政府积极发展实业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在梁启超、严复的历史叙述中,国人“自为牛马、自为奴隶”“畜根奴性”,儒家“仁政”完全过时,“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这些叙述最类似于
A. 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 B. 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
C. 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批判 D. 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
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 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 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 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 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