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第二条日本同意接受美国、中国、英...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第二条日本同意接受美国、中国、英国及苏联对于上述领土及海外属地所做最后处置之任何协议。

第三条日本将下列领土及其全部主权归还中华民国;台湾及其附属于台湾省之各岛;澎胡群岛;琉球群岛。

——摘编自中国《对日和约草案》(1948年)

(注:该草案是国民政府预备参加对日和会的谈判方案)

材料二

第二条(2)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名嚣与请求权。……第三条日本对于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将北纬二十九度以南之南面诸岛(包括琉球群岛与大东鲜岛),蠕妇岩岛以南之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西之岛与琉璜列岛)及冲之岛礁以及南岛岛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

——摘编自美国等国与日本签署的《旧金山对日和约》(1951年9月8日)

(注:该和约从1952年起生效,因中国被排除在旧金山和会之外,故中国政府自和约签订至今均未承认过《旧金山和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份文件在对日占领土问题处置上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旧金山对日和约》中,美国处置日占领土方式的原因。

 

(1)不同:《对日和约草案》明确规定日本将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琉球群岛归还中国;《旧金山对日和约》则只提出“日本放弃”,而不明归属。《对日和约草案》强调中、美、英、苏共同处置领土问题,《旧金山对日和约》则规定交由美国为首的联合国托管。 (2)原因:解决二战遗留问题;美苏冷战开始,美国调整远东战略,扶持日本;东亚局势的变动(如果学生回答具体史实,如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亦可)。 【解析】(1)从“日本将下列领土及其全部主权归还中华民国;台湾及其附属于台湾省之各岛;澎胡群岛;琉球群岛。”看出《对日和约草案》明确规定日本将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琉球群岛归还中国;从“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名嚣与请求权”可以看出《旧金山对日和约》则只提出“日本放弃”,而不明归属。此外,《对日和约草案》强调中、美、英、苏共同处置领土问题,《旧金山对日和约》则规定交由美国为首的联合国托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旧金山对日和约》是对美国为了自身发展考虑所制定的解决二战遗留问题的一部合约,其中体现出扶持日,控制东亚局势的特点,这是明显为了后面称霸世界做准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8年,荷兰殖民者强迫荷属爪哇华侨加入荷兰籍。与此同时,东北边疆的朝鲜移民因为国籍问题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尖兵,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巨大威胁。为形势所迫,清政府于1909年借鉴各国国籍法,参照中国传统律例,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条例考虑到“各国国籍法有地脉血脉,即是属地、属人主义,因两主义相持必生抵触”,因此,它采用了以血统主义为主而辅之以出生地主义的折衷办法,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或生于中国者均属中国国籍。这就意味着大量华侨将成为法律上的中国公民,清政府理所当然的具有保护海外侨民的权利。同时东北的朝鲜移民也得以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清朝的国民。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对国籍法进行了一些修订,但基本原则和内容并无多大变化。

                      ——摘编自刘训智《近代中国国籍法的发展与演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国籍法改革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国籍法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之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劾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成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

——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武昌起义的第四天,清廷启用袁世凯,督师南下剿灭革命党。不久,袁世凯集清朝军政大权于一身。面对全国如火如荼的革命起义,袁世凯提出召开国会,宽容武昌起义人士,并释放了喻培伦、汪精卫等革命党人。……袁世凯一路南下,11月1日攻占武昌,数日内又攻占汉阳。即使如此,袁世凯认为“此次鄂变,事虽仓猝,蓄谋已久……若悉索敝赋,力与一战,未尝不能收复一二省……然彼众若狂,醉心民主,兵力所能平等土地,而不能平定人心矣。” 此时的革命党阵营内部,张謇等立宪派支持和谈,黄兴也于11月9日写给袁世凯的信中期待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非但湘鄂人民拥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方各省无不拱手听命者。”最终,南北双方经过在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等多个问题上的协商、妥协,最终达成议和。清帝颁布《清帝逊位诏书》,中华民国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的妥协与南北议和》、《南北议和新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古代西方和近代西方的政治中是如何体现妥协的。请各举两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中南北妥协的背景和结果。

(3)高全喜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这是因为

A. 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B. 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

C. 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    D. 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

 

查看答案

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A. 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

B. 首创了“战时经济体制”

C. 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

D.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