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料分析、问题探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2...

史料分析、问题探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贵国皇帝树立友谊,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则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1)研读材料一,与英国平等的通商建交请求相比,两总督上呈的译文体现了怎样的外交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从解读材料视角的不同,简析两位教授对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1)理念: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不平等外交 原因:政治上的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与落后性;对外交往上的闭关锁国。 (2)两位教授的结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持的史观不同。张海鹏教授从革命史观出发,认为它是反抗侵略的手段,应该给予肯定;袁伟时教授从文明史观出发,认为它是排斥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应予以否定。 【解析】(1)理念:根据“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可以得出外交理念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不平等外交。原因:根据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对外政策分析回答。 (2)根据“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看出张海鹏教授从革命史观出发,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是反抗侵略的手段,应该给予肯定;根据“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表明袁伟时教授从文明史观出发,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是排斥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应予以否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的反思、改造和重塑,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通过思想家们的反思,儒家思想分别在汉、宋、明清之际发生了哪些变化?

 

查看答案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

A. 魏源

B. 王韬

C. 孙中山

D. 李鸿章

 

查看答案

“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 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B.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B.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查看答案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C.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