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 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 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 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 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五四的激进民主派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这说明激进民主派
A. 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 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
C. 超越了西方的思想规范
D. 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节,终无所成,皆由所取。“(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作者批评洋务派
A. 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
B.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C. 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
D. 军事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 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
A. 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 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 “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 “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 文人画,重视写意
B. 山水画,重视写实
C. 花鸟画,浓墨重彩
D. 人物画,形神俱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