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秦汉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就属于这种情况。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大宗产品供给与大宗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17、18世纪前后的明清时代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

——秦晖《“东方中心论”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材料二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这就势必造成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涨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而作为第二大贸易国的美国情况与英国相类似,“对华贸易也有四百万至九百万美元的贸易逆差”。

——李小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贸易仍存在巨大逆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存在巨大贸易逆差、明清时期转变为巨大贸易顺差的原因,并分析这种转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的特征,并加以简要评价。

 

(1)原因:秦汉唐宋时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奢侈品的需求相对较大;贸易对象相对落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有限。明清时期,中同依然处于农业时代,对外商品依赖小;西方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主要以金银等向中国购买大批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言之成理即可) 实质:表明中国由奢侈品消费国逐渐向原料出口国转变,中国日益远离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言之成理即可) (2)特征:西方对华进口大量增加.对华出口进展缓慢,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 评价: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由于西方国家大肆惊夺中国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同时,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西方工业品需求小。这表明中国已经远远地落后于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为了扭转逆差,列强加紧侵略,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奏汉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就属于这种情况。”得出秦汉唐宋时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奢侈品的需求相对较大;贸易对象相对落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有限。明清时期转变为巨大贸易顺差的原因可以从中国处于农业文明和西方开始了工业文明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古代中国从贸易逆差到贸易顺差的转变实质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落后。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第二小问,原因是西方工业革命对外掠夺的需要,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列强加紧侵略,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此言旨在

A. 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B. 解释中西盛的原因

C. 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 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查看答案

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查看答案

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

 

查看答案

有研究表明,在1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城市化水平提高    C. 农村经济的凋敝    D. 城乡差距的扩大

 

查看答案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从中得出的认识有

A.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成功选择

B. “中体西用”的提倡者并不反封建

C. “中体西用”的提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 “中体西用”遭到近代士人的反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