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英语的崛起是
A. 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 B. 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 英国殖民扩展的产物 D. 美国战后霸主地位的产物
右图是雅典基里克斯陶杯(公元前470年左右)上的图案。据考证图正中右边那个有胡子的男人,一手握着铁笔,一手拿着书写板,正在记录票数。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陶片放逐法实施的确证 B. 雅典民主制度达到顶峰
C. 投票已经成为参政方式 D. 公民已经享有广泛权利
1978-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这说明
A. 农民的积极性高低是农村发展快慢的因素之一
B.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是农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快速发展的唯一因素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农村发展快慢无关
《排华法案》是美国于1882年签署的一项禁止华人移民美国和迫害在美华侨的带有明显种族歧视的法案。该法案虽受到历届中国政府的反对,但直到1943年才经罗斯福总统提议,并在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废除案,使该法案最终废除。据此可推断
A. 美国已经放弃种族歧视政策 B. 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其废除的主因
C. 美国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D. 主要归功于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1929年蒋介石的形象《大拳在握》出现在影响巨大的上海漫画(上海素描)封面上。该封面
A. 嘲讽蒋介石不断走向专制独裁
B. 赞扬了蒋介石果敢坚定的作风
C. 体现了作者对国民政府的支持
D. 批判蒋介石对红军第一次围剿
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和清军水师在镇江江面上交战,岸边聚集了大批中国民众围观,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岸上民众并不悲伤反而不时爆发出喝彩声。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反映出当时的民众
A. 敌我不分愚昧无知 B. 民族国家意识尚未觉醒
C. 对满清政府的痛恨 D. 反封建反侵略意识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