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个建立在激进革命逻辑上的国家体制是非常脆弱的,单纯的革命固然可以打破一个旧体制,但难以构建一个新体制,因为、这个新体制缺乏赖以立国的坚实基础。
——高全喜《英国宪政中的妥协原则》
材料二 无产阶级要掌握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与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一样,绝不会自觉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无产阶级就必须团结起来进行暴力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布: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把暴力革命看成是无产阶级摧毁资本主义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邢梅萍《社会价值交迁下对马克思暴力革命思想的再思考》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倭寇”危机,暴露了明朝官方应对海上危机的乏力,意味着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最终在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出了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人华经营海上贸易。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但是,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基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海舶千计,漳、泉颇称富饶”,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为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合法化;澳门的兴起和发展,自一开始,就是中国海商与居澳葡萄牙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澳门形成广州外港,开辟了多条国际海上贸易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制度变迁导致的海上贸易新模式为民间海商迅速崛起为中国海上力量的主体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
材料二 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嘉靖年间海洋政策的调整及影晌。
(2)根据材料一、二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海洋政策未能如英国人所说”控制海洋”“控制世界”的原因。
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在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1949-1963)引领下由“战争民族”迅速转变成世界上著名的“商业民族”。德意志民族的这一转变
A. 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统一 B. 说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
C. 表明和平成为世界主题 D. 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表1呈现的状况反映了
| 1934 | 1935 | 1936 | 1937 | 1938 |
美国 | 66.4 | 75.6 | 88.1 | 92.2 | 72.0 |
英国 | 98.8 | 105.8 | 115.9 | 123.7 | 112.0 |
法国 | 71.0 | 67.4 | 79.3 | 82.8 | 70.0 |
德国 | 79.8 | 94.0 | 106.3 | 117.2 | 125.0 |
苏联 | 238.3 | 293.4 | 382.3 | 424.0 | 477.0 |
表1 与1929年相比相关国家工业总产值百分比(1929年-100)
A. 大萧条与经济制度密切相关 B. 世界各国已走出大危机泥潭
C. 经济领域形成两极对峙局面 D. 苏联工业日益脱离世界市场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最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这反映出卢梭
A. 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B. 对民主议会制度的羡慕
C. 对民主共和政体的渴望 D. 对人民主权学说的阐述
希腊城邦的公共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娱乐建筑和行政建筑,三者的用途通常彼此交错。比如雅典城邦市政广场的母亲神圣殿同时又是公共档案馆, 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 公民大会和 500 人会议的决议都存放于此。 露天剧场又并非只是观看戏剧的娱乐场所, 也常用作政治活动的空间, 如举行公民大会等。其目的在于
A. 宣扬神权至上的观念 B. 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
C. 增强公民参政的意识 D.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