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 孟子的“仁政”

B. 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 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干,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救世”,主张只是做些诗文,弄些雕虫小计,有什么大的好处呢?所以体现是经世致用思想,B正确;A没有治学思想;B中“人民为主”没有体现;C中属于作者反对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

A.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 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 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 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查看答案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 君权神授

B. 德主刑辅

C. 天人感应

D. 三纲五常

 

查看答案

董仲舒改造儒学,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写到“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以上材料反映了以下那个主张

A. 大一统

B. 三纲五常

C. 君权神授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A. 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 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 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查看答案

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