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这里“心的部分”是指
A. 外国先进的科技
B. 外国的思想文化
C. 外国的政治制度
D. 外国的生活方式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提倡
A. 中体西用
B. 维新变法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最可能的是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 内心世界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天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