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史学家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中国史料纷繁芜杂又浩如烟海,学史者要仔细鉴...

近代史学家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中国史料纷繁芜杂又浩如烟海,学史者要仔细鉴别,从中得出正确的信息。

材料一    “诗歌里的古代经济”

朱门巧夕沸欢声,(七夕节大户人家欢声笑语,)

田舍黄昏静掩扃。(黄昏里农家小院门已关闭。)

男解牵牛女能织,(男能耕地女能纺织已满足,)

不须徼福渡河星。(何必向牛郎织女祈求幸福。)

(1)这首小诗描绘的情形是整个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生活的缩影。依据诗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材料二    “史书里的古代经济”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故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汉书》里的这种经济现象,也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这是一种怎样的经济现象?其根源是什么?对材料一中的经济生活有何影响?

材料三    “文物里的古代经济”

(3)依据材料三分析,对于材料二中的经济现象,明代政府是什么态度?起到怎样的效果?

材料四    “报纸上的近代经济”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其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1) 特点:小农(个体)经济(或者,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简评:农民有生产积极性,生活较稳定;但难于扩大在生产,到了近代, 成为阻碍生产的因素之一。 (2) 现象:土地兼并。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影响:严重打击小农(个体)经济,引发社会动荡。 (3) 态度:明代,认可(或承认)兼并。 效果:明代,小农(自耕农)经济破产,促进租佃关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4) 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特点:机器生产、效率高。 (5) 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近代经济)转变。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男解牵牛女能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等方面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关于小农经济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提高生产积极性、生活较稳定)和消极(影响扩大再生产、近代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两方面进行评价。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故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知该现象是土地兼并;其产生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方面进行考虑;关于土地兼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等方面思考作答。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三可知,明代政府承认土地兼并;关于其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小农经济破产、促进租佃关系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4)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贻来牟机器磨坊”可知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机器生产、效率高等方面作答。 (5)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二、三涉及的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四涉及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故由古代到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由农耕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变。 整体分析:本题以古代小农经济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为切入点,考查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土地兼并的原因、影响以及政府农业政策等,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等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时间跨度大,但是问题相对简单,考生熟悉小农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即可解决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  )

A. 网络自由弊大于利

B. 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C. 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D. 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查看答案

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A. 公共汽车

B. 飞机

C. 火车

D. 轮船

 

查看答案

以下是某电视剧一场景:王某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在上海火车站迎接李某,当李某出现时,王某上前握着李某的手说李先生您好。请你判断此场景最早出现在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运动后

C.辛亥革命后     D.新中国成立后

 

查看答案

192712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  )

A. 当时的中国人普遍穿西装婚纱结婚

B. 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C. 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D. 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  )

A. 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 “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C. 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 “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