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各具特色。 中国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各具特色。

中国文化的特征:重和谐与统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注重实用。

西方文化的特征: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推崇理性精神;个人至上。

请从中西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加以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必须从中国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中国文化特征: 重和谐与统一: 说明: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贵和尚中”“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宋代张载,程颢,朱熹等都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一物”。 评价:人在天地间需要调整、引导自然地功能,又必须遵循自然地变化规律。这种关系协调说不失为一种全面而辩证的观点。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身的和谐。 说明:儒家倡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存天理,灭人欲。 评价:这种文化特别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有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和谐。这种文化特别强调家长的权威,强调子女对父母、妻子对丈夫、 家庭成员对家长的绝对服从关系。把这种家长制扩大到社会生活中就是君主专制,君主是有绝对权威。由于以家庭和社会为单位,个人权利容易被忽视,容易压抑个人的自我意识,不利于个人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地发挥 注重实用 说明: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言之必可行也”。《中庸》说:“是故君子耻有其言而无其行”。朱熹说:“理在事先,,故人须先“穷理”,王阳明针对理学偏离“现实”倾向提出“知行合一”。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评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四大发明”即是“实用技术”高度发达的证明。在造就有效的人生哲学和先期发达的实用技术的同时,也阻碍了思辨理性的发展和理论科学的进步,限制了竞争和冒险。 西方文化特征 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 说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注重对自然的探讨,主张“天人相分”,注意深入事物的内部,探讨本质上的东西,尤其是重视理论上的总结思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展体现了西方人敢于冒险、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到 18 世纪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9 世纪雨果的《海上劳工》、20 世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主题:人怎样在自然的征服中证明自我的价值。评价: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人类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促使了自然科学的诞生。18 世纪的工业革命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引起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与价值观的剧烈变化。对自然界的 探索欲,征服欲,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推崇理性精神 说明:西方自古希腊起就发展出了鲜明的理性精神,它是西方哲学的起点。古希腊的哲学,即“爱智慧”,是对知识对理性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是向传统宗教神权、封建专制宣战的有力武器,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启蒙运动时期康德则把纯粹理性推向了极致。 评价:理性精神的主轴是向自然索取,以技术为手段,以人与自然互动的每一轮先进认识,发达新一轮挑战。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哲学是人的理性发展的产物。推崇理性精神容易导致自大与傲慢的增长,利己主义和物质利益驱动下的竞争意识泛滥。 个人至上 【解析】本体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学生用历史对比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本题要求从中西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加以评价,必须全部加以论述,不是任选其一。此外我们要注意结合具体史实,不能空议论,要言之有物,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2)根据材料四,指出儒学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

 

查看答案

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 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 践行“因信称义”

C. 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 主张政教分离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查看答案

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A. 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B. 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 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 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查看答案

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搞搞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到了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满足

B.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 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D. 宗教改革开阔了视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