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 )
A.丝织品 B.棉纺织品
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A. 租佃式经营 B. 田庄式经营 C. 自耕农式经营 D. 井田制经营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B. 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
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 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 商周 B. 春秋战国 C. 汉代 D. 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