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近期.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
A. 使用花楼机织成的 B. 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C. 主要用于贵族使用 D. 被官营手工业主导
图2为出土于甘肃省、约为公元 3~4世纪的画像砖。它描绘了一个农民赶着牛,拉着木制的耙在田里劳动的场景。对此解读最符合史实的是
A. 北方旱田耕作技术趋向成熟
B. 畜力开始取代人力从事生产
C. 木耙成为当时主要耕作工具
D. 当时铁制农具尚未推广使用
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
A. 注重保障农时 B. 以季度为周期 C. 受到时间限制 D. 以农业为基础
材料一 不平等条约
1842年 | 《南京条约》签订 |
1895年 | 《马关条约》签订 |
1901年 | 《辛丑条约》签订 |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黄海海战 |
义和团运动 |
材料三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概括列强决定如何“处理”中国?并分析列强未能把近代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原因。
(3)看完材料一,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你认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出路是什么?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根据材料三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