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发展经济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职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元年,朱元璋...

发展经济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职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原业主若还乡,地方官于旁近荒田内如数拨与耕种。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渡河4162处。元末战争破坏了原来存在的社会秩序,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受到了削弱,明朝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在法律上承认了这一事实。在雍正时期,清政府遂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以来长期以人为科征根据的丁役制基本上被废除。

——摘编自吴翔、姚星《明清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材料二  国民政府建立后,政府出台了一些保护、鼓励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收到了实效。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制订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如关税自主、裁撤厘金、调节劳资纠纷、保护工商业者财产、提倡国货等。此外还划分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省财政收入,决定设立中央银行和统一币制。与城市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并漠视农民的困苦。国民党内有一批人在农村有既得利益,他们不希望变革农村。由于缺乏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中国农村经济仍处于凋敝之中。

——根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措施的特点,并简要评价这些措施。

材料三: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3)比较图5和图6,提取两项有关中西“走向海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①促进农业恢复发展:鼓励垦荒(明初实行更名田、承认土地私有,减免赋役);大规模兴修水利;进行赋税制度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取消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②促进手工业发展:法律上承认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解析:分农业和手工业进行归纳,注意逐层归纳。要点前必要的要带上时间。 (2)特点: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变革;重视金融、财政对经济的影响;实施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层治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政府重视保护和扩大国内市场;将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与发展经济、维护国家主权相结合等。 评价: 积极方面:这些措施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有利于统一和扩大国内市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金融和物价,为民族工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财政划分和统一币制,有利于打击地方军阀割据势力;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和对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的削弱又为后来中国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和政治保障。 存在问题: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客观上为中共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没有针对中国经济结构采取针对性措施,没有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官僚资本主义等因素的阻碍;币制改革和财政划分客观上加强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3)示例一(角度:“走向海洋”的范围) 信息:“走向海洋”从区域性延伸为全球性。 说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示例二(角度:“走向海洋”的主导权) 信息:“走向海洋”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 说明: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示例三(角度:“走向海洋”的方式) 信息:“走向海洋”从和平之路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 说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 示例四(角度:“走向海洋”的内容) 信息:“走向海洋”由奢侈品交换到大众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说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香料等奢侈品;新航路开辟以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通过海上商贸之路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交流。 示例五(角度:“走向海洋”的性质) 信息:“走向海洋”由封建性的朝贡贸易转化为近代的殖民贸易和商品贸易。 说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朝贡贸易为主,不重视利润,以政治利益为主,是封建性的朝贡贸易;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的商品贸易重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对外政策上的反映。 示例六(角度:“走向海洋”中政府的角色) 信息:“走向海洋”中中西方政府的角色由抑商到重商。 说明:古代海上丝绸中商品经济发展中,由民间自发开辟而成,政策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不利于对商贸的发展;西方新航路开辟中得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政策鼓励大力进行对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示例七(角度:“走向海洋”的时间和意识) 信息:与西方相比,中国走向海洋的时间早但意识较弱。 说明:古代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但由于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海洋的利用意识一直较薄弱;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方出现后,西方为了发展商品经济,获取黄金,在15世纪末开辟了新航路。 示例八(角度:“走向海洋”差异的实质) 信息:都重视对海洋的探索,经济基础的差异决定了探索的差异。 说明:古代海上丝绸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基础上的产品,决定了“走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方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出现和发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朱元璋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即可得出“明代在农业上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受到了削弱。明朝……在法律上承认了这一事实”即可得出“明朝在法律上承认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清政府……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以来长期以人为科征根据的丁役制基本上被废除”即可得出“清代通过赋税改革弱化以人为科征根据的丁役制”的结论。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与城市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并漠视农民的困苦”可概括特点为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变革;根据材料“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 可概括特点为重视金融、财政对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此外还划分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省财政收入,决定设立中央银行和统一币制” 可概括特点为实施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层治理;根据材料“关税自主、裁撤厘金、调节劳资纠纷、保护工商业者财产、提倡国货等” 可概括特点为政府重视保护和扩大国内市场;将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与发展经济、维护国家主权相结合等。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和结合和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方面(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为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提供条件、打击地方军阀割据势力、为后来中国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和政治保障)和消极方面(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没有针对中国经济结构采取针对性措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多种因素阻碍、加强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专制统治)等方面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措施。 (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及近代前期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发展变迁,考查学生对地图信息的提取、解读和结合所学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两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及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路线、主导的国家、主要活动等。分析解读、对比两幅地图的信息即可概括归纳出全球海上商贸之路变迁信息,依据相关的所学知识加以概括说明其表现。可以根据东西方贸易的主要路线,说明各自的活动区域;或从大国主导回答,说明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或从新航路的性质回答出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也可以回答贸易的性质的变迁。本题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整体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考查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措施的特点和评价、考查了古代中西方联系等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面宽,对学生要求能力较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平时学习时需注意培养古今、中外联系的思维方式,学习知识的迁移,以解决具体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苏联被边缘化是

A. 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    B. 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C. 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 苏联改革的失误所导致

 

查看答案

观察漫画,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合理主题是

“全球化”,Karikater von Luis Murschetz,1998

A. 两极格局彻底崩溃

B. 美国追求单极世界

C. 狭隘民族主义泛滥

D. 全球化趋势的困惑

 

查看答案

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材料旨在说明

A. 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

B. 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D. 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查看答案

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

A. 设置贸易璧垒遭到美国反对

B. 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

C. 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

D. 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

 

查看答案

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对“马克思派”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段

B. 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C. 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支持

D. 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