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A. 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 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
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 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 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 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D. 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宋代以前的儒学与佛教相比有两个弱点:一是没有佛教所讲的祖统,二是没有抽象的哲学理论。然而,唐代的韩愈却认为中国儒学有自身的“道统”,《礼记·中庸》所讲的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理。韩愈的主张实际上反映出
A. 佛教与儒学的对抗
B. 儒学复兴的完成
C. 佛教道教的衰落
D. 佛教与儒学的融合
王家范在谈到中国古代农业时指出,“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一切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就像独生子,必得挑起“大家庭”的全部重负。作者意在强调
A. 农业负担过重阻碍农业的发展
B. 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
C. 中国古代经济畸形发展
D. 封建王朝赋役苛重
廷议是明朝六部官员集体议事的制度,廷议内容广泛而重大,参与人员较多,为皇帝提出决策方案,对已经拟定的皇帝诏书,六部官员还拥有审查和复奏权。廷议制度从朝廷决策的角度看
A. 行使了宰相机构的决策权
B. 弥补了六部各自为政的缺陷
C. 开启了中央决策程序化进程
D. 皇帝被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
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朝
A. 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
B. 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
C.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D. 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