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 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 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 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 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C 【解析】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关于分封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包括孔子认可的一些“尊者、亲者、贤者”也都可能存在着部分缺点,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制约诸侯争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

A. 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

B. 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

C. 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 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查看答案

有学者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这是因为孔子主张

A. 克己复礼

B. 为政以德

C. 民贵君轻

D. 有教无类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甘地说过:“如果在印度发展工厂,倒不如把钱送到曼彻斯特去。”“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贫穷的印度尚可得到自由,但要使一个由不道德以致富的印度再获得自由,那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甘地声明他“关心的是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工业主义”。又说:“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自治是一座伟大的机构。…但中心始终是纺纱车,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着它旋转。”

——摘编自《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从1919—1948近三十年的艰苦卓绝斗争生涯中,甘地先后被捕十五次,在狱中度过二千三百个日日夜夜,最后一次身陷囹圄年已73岁。甘地常把人民比作“上帝”和“真理”,而把自己比作“尘土”。尼赫鲁说过:“甘地对于机器和近代文明的旧观点,我们很少有人赞同。我们认为就是甘地自己也认为这些观点是空想的,不大适合于近代情况的。”又说:“甘地能够支配国大党和整个国家,并不完全因为他所主张的意见,……而是他的独特的人格。”“甘地在处理问题时,从来不重视从理智方面去考虑问题,因而只强调品格和诚心。他培养了印度人的品格和骨气,而且在这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摘编自《论甘地的独特品格》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甘地的经济思想并说明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2)简要评论尼赫鲁对甘地的评价。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达成了相关的协定。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径。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做出妥协。

材料二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1948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定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黄宗羲、顾炎武部分言论主张

黄宗羲

顾炎武

“天下为主,君为客”。

君主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臣)”。

在边疆地区设立方镇,给予方镇官员任免、征缴赋税、政策制定的自主权。

“公其是非于学校”。

“为民而立君”。

君主专制导致“百官无权”。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于天下之人”。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资料来源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和《亭林文集》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顾炎武相似的人生经历,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归纳二人政治主张的同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