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一股“中国风”,在建筑、园林、绘画和各种日用品的装饰造型中都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当时有些欧洲人说,中国风格已控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不久恐怕连基督教堂上的装饰也将加上金龙和宝塔了。材料现象反映了
A.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B. 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C. 西方尊中国为“天朝上国”
D. 中西科技差距日益拉大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A. 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B. 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C. 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D. 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A.
B.
C.
D.
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
A. 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
C. 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
D. 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
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