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A.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 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
C. 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予选贤任能
D. 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A. 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 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 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北方农业比南方有优势
B. 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 南方商业比北方更发达
D. 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 地方武将统兵导致割据
B. 中央政府有效制约地方
C. 西北边境威胁得到解除
D.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严重
唐代高僧把“孝”说成是贯穿古今的根本大道,并以慈悲比附仁道,以戒律比附修身等。这说明
A. 儒、释、道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C. 儒佛两家的道德观原本是相同的
D.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日趋中国本土化
《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 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B. 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C. 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 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