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这句话旨在说明
A. 财产影响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B. 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C. 国家应由有知识的贤人治理 D. 公民必须从事生产劳动
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一、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从前按照血缘划分等级的肯定
B.维护利用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利益
C.加剧了贵族阶层和社会下层的矛盾与冲突
D.体现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思想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 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 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 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 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会上明确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这一决定
A. 改变了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B. 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C. 清除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左”倾思想
D. 丧失了集体劳动和统一经营的优越性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 蒋介石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B.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炮战背后暗藏着国共达成的共识
D. 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不结盟运动
D. 巴黎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