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

《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井田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度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材料中城邑的级别划分和城隅高度的划分相符,C正确。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宗法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制度,以保证权力、财产的分配,与材料无关,排除B。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规则和仪式,与材料无关,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98年底蔡元培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即校长),在学堂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支持新旧派别的教员辩驳,这是蔡元培人生申的第一次教育改革。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为此,他面对学校里存在的各种思潮大胆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为什么在“教育救国”这条路上能够“不忘初心”?在德国莱比锡待了4年,在柏林待了l年,这些经历让蔡元培十分清楚大学在德国崛起中的作用,借用他在1919年写下的《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可以知道他的初衷:“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据张晓唯《蔡元培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坚持“教育救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蔡元培救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希特勒狂妄宣称,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他一生的目标,是纳粹党的基本思想。为此,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协定,矛头首先指向苏联。据统计,从1940年9月到1941年9月,德国军费开支就达601亿马克,占国家全部开支的70%。1940年12月,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出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得到希特勒批准。该计划要求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且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6个月到12个月内结束,最迟不得超过1941年圣诞节。

——摘编自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进攻苏联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巴罗沙计划”破产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代以来中央政府推行的土司制度,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街,以进行间接统治。明清时期,这种制度落后性日益显著。土司统治,赋役无名,刑杀任意,而且土司之间经常互相攻伐,给土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领损失。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接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鄂尔泰主张“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到雍正八年(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

——摘编自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帝“改土归流”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表2

史书名称

成书年代

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

西汉

 

《汉书》

东汉

 

《三国志》

西晋

 

《后汉书》

南朝宋

列女

《宋书》

南朝梁

孝义

《魏书》

北齐

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

孝行

《陈书》

孝行

《隋书》

孝义、列女

《新唐书》

北宋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奸臣、叛臣

《金史》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上海附近水源取样,送回英国请专家检验,结果包括苏州河在内的12个取水点的水质,都明显优于同时期的泰晤士河。20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1925年,以苏州河为水源地的上海闸北水厂被迫关闭。地方政府多次组织疏通河道,以提高苏州河的自清洁能力。一些商业团体设立了专门的治理组织——吴淞江水利协会,积极配合官厅疏浚苏州河。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1924-1926年,上海先后建造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但是,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都没有管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再加上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苏州河的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1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面对泰晤士河环境的不断恶化,伦敦市政府进行了生活污水排放系统的修建。英国国家社会科学促进会、皇家艺术协会等民间组织多次讨论河流治理问题,督促政府对河流污染进行干预。187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河流防污法》,明确禁止把废弃物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为担心河流治理会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因此,泰晤士河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

——摘编自《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河流治理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与泰晤士河水质差异的原因,概括近代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