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张之洞奏称:“苏州开埠通商,所有筹办缥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饬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这主要反映出
A. 官僚资本不断挤压吞噬民营企业
B. 开埠通商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C.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手段
D. 市场扩大刺激了苏州丝织业发展
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
A. 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
B. 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
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俸禄以货币为主,官员除了月给俸钱之外,还有禄粟、职田等实物和土地报酬,以及“农粮钱”、“餐钱”、“给券”、“茶汤钱”等津贴。据此可知,宋代的俸禄制
A. 易于滋生腐败堕落现象
B. 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C. 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促使重文轻武局面出现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B.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B.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C.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D.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
(4)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但宋代的创新为什么没有把中国带进近代化?